在国储炒铜事件闹的沸沸扬扬之际,人们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作为铜消费大国的中国,不能在国际期货市场掌握话语权。对此,我国期货问题专家、中国期货协会副会长、金鹏期货公司董事长常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机构不可能在外国期货市场上有决定权,做大做强国内的期货市场,让国内的期货市场成为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定价基础,自然就有了定价的话语权
记者:目前国内铜的生产能力有多大?消费量又有多大? 国储究竟还有多少铜?
常清:国储有多少铜是个机密数字,但是可以从近几次拍卖的情况看,国储有很多铜,因为现在拍卖的还有80年代的铜。这些铜都已经存放了很久了。特变电工(600089)的董事长就说过:铜到处都是,现在的市场不是缺货而是价格问题,谁都不愿低卖。
记者:上海金属交易所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两个市场究竟谁更有优势?
常清:相比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我认为上海市场有自己的优势。
第一, 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很规范。如果一个市场老是出现逼仓现象是不规范的,而LME一直存在这种现象。
第二, 上海市场规则很透明。很多中国人在LME交易,但他们并不了解LME的规则,确切地说LME是个行内人市场,比较晦涩难懂。而上海市场则更易理解。人们很容易就了解市场规则。
第三, 上海市场信息透明。在LME大量是场外交易,这就有很多不透明的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常常导致内幕交易。
第四, 上海市场会员比较广泛。谁与谁是对手基本不知道。而LME总共只有90家会员,你的交易对象就是你的授信对家,这样一旦你的授信对家一沟通,了解了你的交易信息后,很容易出现联手对付你的状况。
因此我个人认为,上海市场正在发展,伦敦市场正在衰败。
记者:照您这么说起来,国内的期货很有潜力。既然有潜力为什么不能成为“定价中心”?
常清:中国人还是有能力发展中国成为定价中心的。只是国内的期货市场要想成为定价中心还需要做出各方面的努力,要想成为世界性的定价中心,首先该国要有现货贸易的基础,是这个品种的现货贸易的中心,经济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一个经济的强国,还要有历史机遇和有信誉的交易所,最后还需要有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法规。
记者:那么在期货市场上我们如何争夺“定价权”和“话语权”?
常清:我国的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国内产品定价中心,要想成为国际定价中心还需要官学商的一致努力。
首先要按照期货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修改相应的法规,使其能够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现行的法规都是在治理整顿的条件下形成的,带有管制色彩,阻碍了期货市场的发展。其次要将交易所办成有良好信誉的国际影响力的交易所,必须改革其管理体制。第三要使期货经纪公司成为真正的期货公司,能够经营和营销,而不是功能残缺不全的被动的代理机构。第四要培养机构投资者,发挥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优势、团队管理优势,更好的发现供求关系,使机构投资者成为期货交易的主体,靠中小散户来发现价格,由于没有团队优势,是有困难的。
我国现行的大企业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其决策机制决定了它不可能灵活面对市场,如中国航油(新加坡)就是未能正确区分套期保值与投资,同时由于缺少专业期货投资机构的掩护,将投资者的身份直接暴露在对冲基金面前,遭到国外机构的狙击,最终亏损5.5亿美元。中盛粮油也是另外的例子,其在CBOT上做套期保值,没有考虑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相关性,以及联动的时间空间差异,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很大的亏损。因此我认为中国的大企业应该在国内的期货市场进行保值,不在国际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免被基金狩猎。我国的机构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有话语权,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做大做强国内的期货市场,让国内的期货市场成为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定价基础,自然就有了定价的话语权。
记者:将如何利用我们的期货市场来保障我们的权利?
常清:我国的期货市场规则严密,信息透明,坚持三公原则。只是有一些交易交割规则,限制性条款太多,不利于我国期货交易量的增长,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国际惯例来改变我们的带有管制色彩的规则,以保障交易所做大做强。
记者:交割中心会不会引入到中国来?
常清:目前谈论的伦敦在我们国家设交割库的问题只是对伦敦金属交易所增加辐射力有一定的用处,对于壮大我国期货市场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个副作用。我们的目的是发展自己的期货市场成为定价中心,而不是让更多的中国公司到国外去做期货。在国外进行期货交易的下场,从铜的期货交易来看就非常清晰了。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