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承认,《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对当前资本市场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市场的全新视角。
一直以来,各方参与者都在以金融资本的角度来看待股票市场,因此,对宏观经济走向及与此相关联A股上市公司盈利周期的判断,将直接关系到策略分析师对后市指数运行空间的判断。东方证券研究所在2006年的策略报告中就曾按照这种思路,依据对2006年及2007年上市公司盈利周期的预测,判断2006年上证指数有可能达到1400点。
但这可能是常规思维下判断指数运行所得出的结论。问题是,当海外产业资本能够借助《管理办法》大量涌入A股市场的时候,当产业资本愿意付出比流通股价格更高的溢价来成为G股公司及新IPO公司的战略投资者时,我们就应该注意判断市场走势的另一个角度。
目前A股公司的总市值仅为3万多亿元,在全流通后由于种种限制性规定,实际可交易的市值规模初略估计可能仅为三万亿的一半。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这个规模对全球资本甚至对国内产业资本都不算是很大的数字。而目前活跃在华尔街等主要金融市场的大量基金管理公司、产业基金及政府投资基金应该都符合《管理办法》中所设定的、相对于2002年推出的QFII标准要低得多的最低资产规模要求。另外,海外主要投资银行都设有直接投资部门,这些机构加起来的资金总量不容小觑。
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首当其冲是他们重点关注的资本载体。近年来,许多产业资本对A股公司的股权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这其中包括了大量海外金融机构极度青睐的银行类公司,也包括许多被国内基金经理所抛弃的周期性公司。现实鲜活的案例透露出了一个信息:中国A股股票对这些产业资本而言可能价格太低了,A股市场简直就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金矿”,否则很难解释许多产业资本不计成本的交易价格。
这也让我们有一定的理由相信,当产业资本的力量积聚到足以在A股市场形成话语权时,可能产业资本所采用的估值标准就是A股市场所应该认同的标准。在这种强烈的示范效应下,指数可能会被进一步推升至较高水平。
另外,应该说银行业的改革给管理层带来了许多启发。我们理解管理层的意图应该并不是为这个市场引入资金,中国资本市场的总市值与GDP之比、以及总市值对M2之比(这是策略分析师用来判断股票市场是否缺乏资金最常用的两个定量指标)在亚洲市场都是最低的。之所以如此高调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在本质上是引入一种机制,引入一种新的真正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引入一种真正的股权文化,让这些横跨在金融和产业之间,并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产业资本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而言,这个制度真正的作用就在于此。而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谨慎看多A股市场的理由。(来源:中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