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行湖北黄冈中支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国家倾力支持“三农”之时,作为农村经济核心的农村金融却渐呈边缘化的趋势。边缘化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农村金融边缘化,是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相对于国家金融的发展主流被严重削弱,其发展的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农村金融的地位、作用与被关注的程度被置于次要的位置,难以发挥好支撑农村经济的主力作用。
边缘化: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
黄冈地处鄂东,近两年借助于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机遇,正逐渐摆脱经济被置于边缘化的处境,农村经济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刺激下也逐渐复苏。然而,在农村经济起飞的同时,却出现了农村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缺失、金融支持疲软、金融创新艰难、金融支农偏航等边缘化现象。
农村金融体系的边缘化
目前,黄冈农村金融市场除几大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及邮政储蓄外,没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没有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等直接融资机构和相关的中介机构。随着商业银行机构改革及其战略定位向大城市转移,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锐减。据对麻城、武穴、罗田三县市的调查,1995年7家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有1197个,金融从业人员4472人,到2005年6月,网点仅有260个,金融从业人员2547人,十年间其机构、人员减幅分别达78.3%、43%。除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外,事实上目前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农村信用社从体制到机制都还未理顺,“一农支三农”明显力不从心,并且信用社“单打独斗”使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充分的竞争,农民及农村企业融资渠道日趋狭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的边缘化
由于机构缩减、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农民难以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与大中城市现代化金融服务的方便、快捷相比,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太远。其一,服务设置落后。由于金融机构被大量裁撤,大部分网点集中到了县市城区,在地域广阔的农村集镇,网点分布很少。如麻城市16个乡镇,仅有75个网点机构,平均每个乡镇4.6个营业网点。有的乡镇甚至只有一个营业网点,农民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就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金融服务设置太过落后。其二,服务方式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款贷款业务,很少有丰富多彩的现代银行业务。同时,即便是最原始的贷款业务,也难以让农民称心如意。其贷款手续繁杂,令人望而却步。有的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独特地位,即使多数贷款实行上浮,农民也别无选择。其三,服务手段落后。调查的三县市金融从业员工目前人均拥有PC机0.43台,在县城以外的农村乡镇人均只有PC机0.26台;用于存取款的ATM机总共仅有19台,平均15万人一台;商业化的POS机只有1台。由于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银联卡还不能在多数农村乡镇使用,资金结算难以实现“一汇通”。有的信用社至今仍没有开通全国联网的大额支付系统,其结算只能通过人行或商业银行转汇。在商业银行瞬息间可到账的资金,信用社往往要1-3天才能到账。
农村金融创新的边缘化
当大中城市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推出了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服务品种时,农村信用社却依然故我,经营着单调的存贷款业务,“以不变应万变”。除金融结算和少数乡镇开通的针对单位的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几乎没有。当农村资金需求出现多样化,农业产业化需要大资金、大投入之时,农村信用社依然钟情小额农贷,不能根据种植和养殖产业化的周期规律来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贷款方式上,除对少数已评级农户以信用方式发放小额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且抵押的品种仅有机具、房屋等有限的品种。农村金融创新的缺乏,造成了农民贷款难现象。
农村资金供给的边缘化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现实是,农村不仅很难吸引外来投资,连其自身的资金也被金融机构抽走。一是遍布于农村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不办理贷款业务,其吸收的资金全部被调离农村,是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二是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其资金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采取上划的方式汇至其上级行,极少回流农村,加剧了农村资金的饥渴。三县市新增存款转化为当地信贷投入的比率不足30%。农村现有的金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从农村获取净储蓄的机制,农村资金的持续流出,动摇了农村地区发展的信贷根基。
农村金融人才的边缘化
金融业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领域,而农村金融边缘化使高素质金融人才日渐远离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从业人员来源缺乏开放性、公平性和竞争性,近亲繁殖严重,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正规高学历人才奇缺。如1995年、2000年、2005年6月末,三县市金融从业员工中具有正规大学学历的比率分别只有0.89%、1.56%、1.59%。十年的时间,金融业具有正规大学学历的员工只增加了0.7个百分点,而这是在员工总数大幅度下降后才有的增加。并且人才流失日益严重,一些有学历、有能力的青年员工有的上调、有的辞职、有的买断、有的“孔雀东南飞”,农村地区难以留住优秀的金融人才。
边缘化:金融生态建设断层
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落后、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战略相关。几大商业银行逐步将乡镇机构降格、撤销、合并,其保留机构多数纯粹只是存款业务,没有或极少保留着贷款,国家主力金融力量已完成向大中城市的战略转移,留下脆弱农村金融体系。特别是历史上村组集体、乡镇企业大量不良贷款难以消化,新的不良贷款继续产生。
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业的经营方向。部分客户的信用观念不强,原乡镇企业大部分破产,给农行和信用社造成了很大损失,仅武穴村级债务还有3个多亿难以消化。银行资产保全困难。由于宣传不到位及受教育程度差,农民的金融意识淡漠,投融资意识缺乏。一方面,不轻易向银行贷款,宁愿选择民间借贷;另一方面,即使手中有闲钱,也没有到银行购买基金或国债等投资意识,需求不足,供应难保。作为商业银行,讲求成本核算、追逐利益是其经营原则。农村及农户贷款一般金额小、成本高,特别是小额农贷,一家一户,山高路远,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无形中增加了贷款的成本。同时,黄冈经济水平低、优良信贷载体少,决定了从事农村金融的金融业难以从中获得较多的利益,使商业银行不愿意将资金过多投放在农村金融市场,其他股份制银行更无意于农村金融市场。
边缘化:消磨经济发展信心的症结
农村金融边缘化、导致农业生产经营资金流通不畅、农业无法快速发展、离经济发展快车道越来越远、农村社会有被边缘化迹象。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经济与金融相互交融,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的壮大亦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当前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的历史任务,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而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却压缩了农村金融的生存空间,隔断了资金向农村的注入渠道。据统计,三县市1995年、2000年、2004年金融机构贷款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2.74%、64.49%、58.09%,呈大幅下降的趋势。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力度在不断减弱,非常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影响正规金融发展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高度渴求及贷款难的双重挤压,民间金融的兴盛似乎顺理成章。民间金融的发展,固然缓解了农村对资金的需求,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不受法律的保护,且民间金融的发展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此外,民间借贷的存在,致使大量资金“体外循环”,降低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效应,也造成了农村金融的混乱局面。
影响金融生态环境改善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求有良好的金融体系、健全的运营机制、高效的运作效率、良好的信用环境,而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却日渐偏离这一方向。由于金融机构的裁减,对农村进行信用评级的只有信用社一家,面对广大的农村和农户,信用社力量微薄,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经济循环。
金融再造:消除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值得欣喜的是,近两年来,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投入巨额资金引导支持农信社改革,成效初显。但要彻底扭转当前农村金融边缘化局面,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还必须从消除边缘化的成因入手,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疏通农村融资渠道,激活农村沉淀资金,建立农村保障机制,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个有活力、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将资金安全、高效地投入农村经济的最佳途径,也是解决农村金融边缘化问题的有效措施。应建立分工合理、功能齐全、辐射全面、互补互助的农村金融体系。即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商业性金融机构、地方金融、邮政储蓄银行并存,民间金融辅助配合的多元化、适合农村特色金融体系。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应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应扩大信贷服务领域,贷款规模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要;要强化政策性银行的扶持作用,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政策性投入;国有商业银行要继续退出农村金融市场,要斩断其从农村大量吸取资金的管道;邮政储蓄在农村吸收的资金应通过合理途径回归农村地区;要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要放松对民间金融的管制,通过合理规范,正确引导,促使民间金融内生出专业化的金融中介或民间金融机构。
要提高农村金融的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金融的硬件配置,尽快建立便利的电子网络体系。在吸引高素质人员加入农村金融工作的同时,要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
农业是弱质产业,风险大、利润小,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要坚持家庭保险与社会保险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涉农保险,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农业保险制度框架。要针对农业、农村、农民需要开发农民养老保险、大宗农作物保险等新险种,分流金融机构独立抵御农业灾害带来的信贷风险。
当前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非常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的历史任务,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 (来源: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