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岳敬飞 何军
深陷"科龙门"的德勤又一次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中国证监会将于4月7日对德勤进行行政处罚听证,德勤将为其在审计科龙电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进行最后的辩解。
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可见,如不出意外,德勤将面临证监会最低为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
知情人士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德勤审计科龙过程中存在五处"硬伤"。
一是德勤对科龙电器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执行的审计程序不充分、不适当。
德勤对科龙电器各期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审计时,直接按照科龙电器期末存货盘点数量和各期平均单位成本确定存货期末余额,并推算出科龙电器各期主营业务成本。德勤在未对产成品进行有效测试和充分抽样盘点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审计程序对存货和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审计并予以确认,其审计方法不当、审计程序不充分。
二是德勤在存货抽样盘点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谨慎,确定的抽样盘点范围不适当,执行的审计程序不充分。
德勤在年报审计过程中实施抽样盘点程序时,未能确定充分有效的抽样盘点范围,导致其未能发现科龙电器通过压库方式确认虚假销售收入的问题。实际上,科龙电器在底账上虚构出货记录,上述存货仍然封存在仓库中,只是将账面数量结存为零。
三是德勤在对应收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审计过程中执行的程序不充分,函证方法不当。
德勤对科龙电器2003年度审计时,就存货已出库未开票项目向四家客户所发的询证函中,客户仅对询证函的首页盖章确认,但该首页没有对后附明细列表进行金额或数量的综述。因此,调查人员认为该类询证函的回函结果不能满足发函的目的。此外,向另两家客户发询证函时,客户并没有将回函直接传真或邮寄给德勤,而是由科龙电器负责该项目的工作人员收后转交德勤。
2002年--2004年,德勤每年审计10家科龙电器分公司。德勤在没有对各年未进行现场审计的分公司执行其他必要审计程序的情况下,无法有效确认其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的真实性及应收账款等资产的真实性。
此外,德勤对应收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执行的审计程序不充分、不适当;对出库未开票存货确认为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执行的审计程序不充分、不适当;无法有效证明出库未开票存货风险及报酬的转移;审计调整确认出库未开票存货为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依据不足。另外,科龙电器存在异常销售退回,在这种情况下,德勤更应充分关注各期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出库未开票存货的真实销售情况,及是否存在期后虚假销售退回情况,并需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但德勤未针对销售退回情况并结合各期确认的出库未开票存货销售收入执行充分有效的审计程序。
四是科龙电器与农行广东某分支机构的票据未清算彻底,德勤对此事的审计不充分。
五是德勤未就科龙电器2003年度确认对某公司30484万元销售收入的事项,对其出具的2003年度审计报告进行更正或相关处理。
对于德勤审计科龙过程中的"硬伤",应如何理解?在审计时,德勤有没有犯一些业内常识性错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报昨日专访了普华永道一位资深注册会计师。
问:德勤在对科龙各期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审计时,直接按照科龙期末存货盘点数量和各期平均单位成本确定存货期末余额,并倒轧得出科龙各期主营业务成本,不执行其他有效的审计程序测试科龙产成品发出计价及主营业务成本结转的正确与否。这有何不当?
答:首先,主营业务成本是科龙电器的账上数字,绝不能由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倒轧,自己计算出来。简言之,会计师是在自己给科龙作账,这是匪夷所思的。德勤显然混淆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按照审计准则,会计师倒轧出的应该是进入主营业务成本中的各项成本,如,直接人工,原材料等;还有各项费用,如水电费等各种制造费用;并与存货变动表和损益表中的各种费用进行匹配。
问:德勤在审计时将科龙出库未开票存货做审计调整,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1641万元和27382万元,这有何不妥?
答:收入的确认应该以货物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为标准,一般来说仅以"出库未开票"来确认收入明显不符合会计准则。
问:德勤2002年至2004年每年审计10家科龙驻各省分公司,且每年审计的分公司都不相同;各年11月左右德勤对科龙及其分公司进行预审,年终再继续进行年审。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鉴于科龙的组织结构非常复杂(有很多分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等),按照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审计风险,即审计重要性水平,来确认每年对哪些分公司进行现场审计,而不应该按照省份来划分,今年审这10家,明年审那10家,后年审另外10家分公司。不进行现场审计的,应该是审计风险较低的,这不能靠地域来划分。
问:科龙存在异常销售退回,德勤未针对销售退回情况并结合各期确认的出库未开票存货销售收入,执行充分有效的审计程序。如何理解?
答:"销售退回"包含异常敏感的审计风险,如果没有作必要的审计程序,非常不合理。
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