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
   
 

 

中国金融创新和科技论坛大会发言

数量经济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 汪同三:

    因为我是数量经济学会的理事长,首先我代表数量经济学会,同时我是中国社会科学
院数量经济研究所的所长,所以我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向这次中国金融学
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年会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而且我也很荣幸,在这里有机会跟
大家进行交流。

    我想讲讲数量经济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世界上的经济学,应该说基本上是数量经济学,我有两个证据。

    一个证据是: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学的学会,只有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学家的组织,叫
做“经济计量学会”。世界上的大牌的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是这个学会的会员。所以说,
数量经济它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例证是什么呢?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算是世界上公认的一个奖项。

    诺贝尔经济学奖,据我了解的情况,从它开始设立到现在,大概有几十个人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了。这里面只有一个人,(科斯)不用数学。他的论文里数学很少。其他的都是数量经济学家。甚至数学家也去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得经济学奖。

    所以说数量经济应该是当代经济学的主体。

    我们这么讲的话,是不是说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关呢?至少应该讲,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数量经济学的来源之一,基础之一。

    为什么这么讲?

    马克思讲得很简单,又是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任何一门科学,只有用数学表达,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这个是马克思一百多年前讲这个话,是非常有远见的。

    我们现在最先进的技术是什么呢?应该说是 IT IT 最基本的成分是什么呢?就是 0 1 ,它是二进制数学,在这个基础上搞起来的那么一套先进丰富科学的东西来。

    所以马克思是早有先见之明。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实际上除了他的理论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之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在方法论上也是先进的科学。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写的《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代表作是《资本论》。在这里面,马克思讲两大部类的生产关系的时候,是用一个数学方程组,两个方程式表示出来的,用数学方程式很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在简单的情况下,是什么关系,在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是什么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所使用的数学,现在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当时,即使和他同时代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来讲的话,马克思所使用的数学也是不简单的。

    数量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的主题,而且它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有继承关系的。

    数量经济学和金融的关系是什么呢?

    特别是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应该说是两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金融领域是数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方面,我们搞金融创新,除了刚才易纲行助讲的制度的、人的等等各种因素之外,在方法论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第一条,我们应该认识到金融和金融领域里的问题,它是数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对于中国来讲的话,我们的数量经济学也好,或者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也好,它的一个重要的原动力,来自于金融的实践。我们的金融实践提出的很多问题,成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发展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量经济学的一个原动力。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在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利用中,在金融的创新中,自觉地、主动地去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另一方面,我们做这个经济理论研究的人,也要注重从金融的实践中获得原动力,获得我们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就当前来讲,金融、银行对于我们宏观经济也是相当重要的。

    现在讨论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一个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会上讲出来的“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问题”。我的印象中,党的总书记,中国的第一号人物直接来讲这样的问题,那还是很少见的。这就说明,我们现在这个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我们经济的应该说从静态上来看非常好。但是从动态来看,我们的经济存在非常尖锐、越来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在长期趋势上也有一些问题。

    归纳起来有四大类问题:

    第一类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第二是货币供给过多。

    第三是国际贸易顺差,国际外汇储备增长太快。

    第四是我们现在节能的目标,是单位 GDP 指标上升几个百分点,能耗要下降几个百分点,而我国的能耗在 2006 年在继续上升。

    这四个问题里面,除了最后单位产出的能耗问题之外,前三个问题都直接与金融运行相关。投资过多的问题,货币供给过多的问题,外贸方面存在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都直接与金融相关。

    前两天我看到央行发的第二季度的报告,是说外贸顺差不能单纯地通过调整汇率来解决,我也同意这个说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汇率的调整不到位,是引起我们目前外贸顺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现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许多问题,比较特别的问题都是直接与金融相联系的。这就说明我们这个会的重要性。而且你想把金融搞好,除了体制之外,除了使人变得更聪明之外,一个很重要的,也是我们的金融创新。你要在技术上、在方法上有自己的先进之处。

    还有一个例子,我注意到,中央党校经常搞这么一个调查,就是党校的各个层次,各个同班的学员,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他们经常搞一个调研,就是这些学员们认为当前最主要的危机是什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党校学员点出来的主要危机就是金融危机。说明金融对我们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性。

    最近变了,第一号不是金融危机了,是什么呢?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是社会公平的危机了。这只不过是把他们的视野扩大到了更广泛的一个范围,而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这个危机问题。但是在经济领域里面来讲,我想应该讲最主要的,令我们担忧的问题,还是金融危机的问题。

    我想说,当前我们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绝大部分是与金融相关的。第二个就是党校搞的学员的调查,都说明,金融对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而且特别是第二个问题,第二个例子,就是中央党校调查的例子还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要注重中国的特点,注重中国的特殊问题。

    最后我讲讲金融创新。

    我有两点体会:

    第一点,金融创新是必要的,但是又是很复杂的,需要谨慎处理的。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说金融创新要谨慎呢?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讲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到现在,年年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在中国都会引起波动和反响。这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每年发布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时候,都专门有一段文字来描述得奖者的贡献在哪里。但是相比较起来,从 90 年代到现在已经有几十个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了。但是从受重视程度和受崇拜的程度来看,最轻的是谁?是 1997 年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个人,一个是诺顿,一个是斯科尔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个公式来计算衍生物的价值。而且他们这些方法,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公报,除了能够计算衍生品的价值之外,还可以用来计算保险,计算银行,计算投资公司他们的那些经营活动。但是这两个人得到诺贝尔奖以后,很快的就销声匿迹了,至少中国人提得不多,在国际学术界上,提得也不是很多。什么呢?应该说他们对于金融特别是衍生品工具的贡献是很大的,为什么后来相比其他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讲,贡献很小呢?因为 98 年碰到亚洲金融危机。很多金融机构分析自己之所以损失这么巨大,是因为跟着这两个人的方法走了。所以这两个人得奖的风光也就一年的时间,最后就得到了别人的怀疑。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做金融创新的时候要谨慎。问题是千变万化,金融是没有办法搞得百分之百的完美的。

    我记得前一阵子数量经济博士点,教委来批了,批了以后,逐步在增加。最早被批为有数量经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有一个是吉林大学。当时吉林大学请我去看他们的博士论文,大概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做金融的。这就是为什么,还会不断地吸引这么多人参与到这里面来,因为这里面风险很大,也是海阔天空。海阔天空,藏满了暗礁,应该这么来形容。

    这是一方面,就是我们搞金融创新,要谨慎,要注意吸取国内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还有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金融在全世界有它的普遍性,但是中国金融还有中国金融的特殊情况,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特点。比如说我刚才讲到,中央党校的学员调查,为什么这一次调查,金融危机不是在第一位了,而是把社会不公平的问题,收入分配的问题提到第一位来了。这就是典型的代表了中国的特点、中国具体的国情,现阶段所决定的这样一个结果。

    80年代讲与国际接轨,主要是讲学人家,看人们怎么搞,因为我们确实落后,我们不懂,我们成功的例子太少了。但是现在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逐渐强大起来,与国际接轨也有双向的问题。

    比如说这个中国的“豆腐”,外国人没法翻译,就只好翻译成“doufu”。

    还有“小康社会”,我们提出来以后,国内的人也好,国外的人也好,就想方设法的翻译,结果到现在最流行的,最能够被外国人所理解的中国的“小康社会”,就是“xiaokang”。现在又面临个“和谐社会”的问题,英文有一个词,“hexie society ”,但是英文的这个词就没有办法反映出来中国所讲的和谐社会是什么。

    所以我想,我个人的体会不一定正确,我们搞的金融创新,一个是要谨慎,看到金融是海阔天空的地方,但是也是藏满暗礁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真正把我们的金融创新做好。

    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讲得如果不对,欢迎指正。

 

刊尾
 
网站简介 - 行内链接 - 客户服务 - 诚邀加盟 - 诚征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网站合作
Copy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金网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证:010600号 网络广告经营许可证:京广字(0415)号
中国金融信息网 热线电话: 010-66026942 Mailto:cnss@cifinet.com